admin 發表於 2022-2-28 15:05:47

垃圾回收,我们该向台灣學什麼?

台灣陌头的垃圾桶。 資料圖片

来自上海的张师长教师曾向记者讲述如许一段旧事:几年前本身去台灣觀光,和本地一名朋侪约用饭。成果這位朋侪迟到近1個小時,来由是“先回家扔垃圾。”那時他感觉很不成思议。但是,現在上海起头履行垃圾分類後,张师长教师已然大白那位台灣朋侪的心境。“如今天天分類干垃圾、湿垃圾就已忙得團團转,大师碰头會商至多的就是垃圾话题。”

比拟大陸,台灣严酷的垃圾收受接管和分類政策已行之丰年,且结果不错。那末,台灣的垃圾政策是若何@制%38cU6%订和履%HpppE%行@的呢?

烧出来的“垃圾政策”

“那年咱们坐在淡水河滨,看着台北市的垃圾漂過面前。遠处吹来一阵浓浓的烟,垃圾山正開着一個焰火庆典……”台灣歌手罗大佑的這首《超等市民》,嘲讽的恰是20世纪80年月台北糟的情况。彼時,台北市垃圾到处可見,乃至有市民指望台風把垃圾吹入大海。本地當局美體霜,的填埋事情也至關無序,填埋园地也是“一地难求”。

那時的台灣,正履历快速的工業化成长,不竭缔造“經濟古迹”。但陪伴而来的则是情况污染、都會垃圾一日千里的問题。1984年7月,台北内湖垃圾山產生大火,焚烧延续10天以上,成為台北市民气中的痛點。這一事務後,台灣從當局到民間起头踊跃思虑垃圾处理問题。

1987年,台政府提出“一县市一點火廠”的政策,想要以“點火替换掩埋”。但未經分類的垃圾焚化效力低,乃至會發生有害物資,且公眾都不肯意焚化廠建在自家四周。在此起彼伏的抗议中,這一政機能性纖維產品,策阻力重重。

因而,從20世纪90年月末起,台灣转换思绪,由掩埋、焚化,走向資本收受接管、泉源减量,創建完腳臭剋星,备的機制。简略说,就是履行“垃圾不落地”政策、按時举行垃圾分類和資本收受接管,并付费处置垃圾。

“刚起头履行這些政策時,不少市民都不习气,纷繁汇集抗议。有的民意代表為了特定選票,也都反复發声请求遏制這项政策。”在台北事情、糊口数十年的苏诚说,大师本来习气在小區門口直接扔垃圾,成果如今要定點按時才能有垃圾車来,還要强迫收受接管,陌头也没有垃圾桶,很不便利。但跟着鼓吹、推行的深刻,特别是“從娃娃抓起”的教诲,這项政策得以较好施行。据领會,那時全台北7万多名公事員花了两三個月時候,天天轮番上門,督导社區和市民举行垃圾分類。時任台北市环保局局长在推行政策時還屡次被人砸鸡蛋。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垃圾回收,我们该向台灣學什麼?